汤圆小记

本文作者:三雪食品 发布时间:2010-09-07

  大家都知道,正月十五元宵节要吃汤圆是中国的传统,对于南方人来说,汤圆更被大家熟知和喜爱。元宵”是摇出来的,而“汤圆”则是搓出来的。元宵用的糯米粉不用经过“吊浆”这个过程,而汤圆粉的关键恰在于此。“吊浆”乃是将大米和糯米以不同比例混合,淘洗干净以后以清水浸泡,再用石磨磨成极细的粉浆,最后用细棉布袋挂起来阴干。这样制作出的粉叫“吊浆粉”。吊浆的秘密在于把水分和米粉充分地结合在一起。好的吊浆应该是用一斤的米吊出一斤半的吊浆粉。包汤圆的时候,要用与体温相近的温水,和出的粉团要用轻柔的手势来搓,均匀包裹住馅心。煮好的汤圆才会滑腻软糯,如凝脂一般。元宵就没有这样细腻的感觉,大粉箩里用馅心摇出来,表皮要更粗旷一些;有摇得不均匀的,外观甚至“沟壑纵横”。不过恰如康德所言,“趣味无争辩”,也有很多人难以接受汤圆的滑腻,却迷恋元宵的颗粒感呢。

  彼时的汤圆不仅有糯米做食材,还有糯高梁。这样的遗风现在还可以在贵州毕节找到。地处偏远的毕节让这种古代的食俗至今保存。此地对汤圆的热爱,大概可以与宁波匹敌。于是在贵州各地,一提到汤圆,最先想到的不是邻省四川的“赖汤圆”或者“山城小汤圆”,而是“毕节汤圆”。

  糯高梁做出的汤圆带着淡淡的金黄色,表皮就有清甜的味道。而“馅”在当地更为专一和确切的说法是“汤圆芯子”。与其他地方用猪板油做汤圆芯主料不同,毕节“汤圆芯子”至上的底料是鸡油。母鸡越肥,油越黄,就越发珍贵。小时候家里杀鸡,鸡油一定是最宝贝的。一个称职如我奶奶的毕节主妇,会用大铝饭盒把鸡油珍藏起来,哪怕她后半生并不在毕节居住,这个食物记忆她也从来没有丢掉过。如果有“引子”,也就是酥麻籽,鸡油就找到了最佳伴侣。这种黑色的种籽在北方是用来喂鸟的饲料,但在毕节和整个贵州,它都是甜品最合适的良伴,有芝麻难以匹敌的香气。再加上足够的糖、花生仁、瓜子仁,就可以开始揉搓,要大力地将油和其他原料揉到难舍难分,浑然一体。旧时过年做汤圆芯子总是一种美差,可以一边切花生一边偷吃。年辰好的时候,还会做火腿芯的汤圆,煮熟了的火腿切好以后可能会数量剧减……当然,切火腿的人大概免不了一顿皮肉之苦。

  在毕节,汤圆不一定是圆的。芯子的不同必须要在形状上体现出来,所以会有各种形状的汤圆,代表着蜜枣、樱桃、冰糖、桔饼、玫瑰、火腿、芝麻、核桃甚至是鲜肉等等不同的馅心。在重庆人民努力思考如何将火锅用的锅进行各种形状的开发,以同时品尝若干种味道汤底的时候,毕节人民则在考虑如何把煮汤圆的锅做出各种隔断,可以同时煮五到六种口味的汤圆,既能区分味道,又能保证不同芯子的不同出锅时间。

  一碗汤圆,不仅代表着团圆美好,还深藏着对亲人的思念。

返回列表